大家好,在文章开始之前,耽误大家一点时间,跟大家说件事:微信平台正在打破按推送时间顺序排列订阅号文章的规则,慢慢改为阅读效率优化排序。
也就是说,大家如果想经常地、第一时间看到我们的文章,就需要在每次阅读后给我们点个「在看」,多留言,多转发,常读我们的文章或者直接星标置顶我们公众号,否则,平台就会认为你对我们的文章不感兴趣,我们就会慢慢淡出你的视线了……
总之,喜欢我们就请随手点「在看」,多留言,多转发,常读或者直接星标置顶我们哦!
2020中国风景园林月“风景园林与公共卫生安全”
云端论坛顺利举办
人类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与传染病做斗争的历史。人类、生命、自然,还有太多的未知需要探索。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给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带来巨大威胁,给保障各国人民的生命权、健康权等人权带来巨大挑战,也严重冲击着全球卫生、经济、文化和政治等。面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风险挑战,面对自然、面对生命,以协调人与自然关系、营造诗意栖居情境为使命的风景园林人,理当在寻求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更好地维护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等方面作出更深入的思考并付诸行动。
2020年4月25日,值“中国风景园林月”之际,由中国风景园林学会、教育部高等学校建筑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风景园林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办,《中国园林》杂志社、华中农业大学风景园林系和华中科技大学景观学系承办,武汉市园林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协办,以“风景园林与公共卫生安全”为主题的风景园林论坛,在“云端”顺利举办!
致辞
此次“风景园林与公共卫生安全”主题论坛由浙江农林大学教授、《中国园林》杂志社金荷仙社长开场主持,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副理事长、华中农业大学风景园林学科带头人高翅教授,教育部高等学校建筑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风景园林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任委员、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系系主任杨锐教授分别致开幕词。
主持人
金荷仙
浙江农林大学教授,《中国园林》杂志社社长、常务副主编
致辞嘉宾
高翅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副理事长,华中农业大学风景园林学科带头人、教授,本刊顾问编委
高翅教授结合我国传统节日以及历史事件,阐述了风景园林在公共卫生方面的作用,提倡风景园林专业应从国土空间和城乡关系的层面考虑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促进人类的健康生活。
杨锐
教育部高等学校建筑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风景园林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任委员,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系系主任、教授,本刊副主编
杨锐教授从国内外公园建设的背景以及风景园林学科发展历史的角度出发,总结了风景园林学科与公共卫生事业的关系及特点,阐明风景园林学科对公共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并进一步叙述新型冠状病毒疫情背景下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出在当今时代如何使风景园林学科成为“硬核和刚需”,以及风景园林学科在其中应该如何应用现代科技的思考。
在风景园林与公共卫生安全的大主题下,此次论坛分为三个版块的主题演讲和一个“抗疫中的风景园林人”交流讨论环节。主题演讲版块的主持人分别为华中农业大学园林学院副院长张斌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建规学院景观学系系主任戴菲教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系副系主任郑晓笛副教授;交流讨论环节的主持人为华中农业大学风景园林系邵继中教授。
主题演讲
主持人
张斌
华中农业大学园林学院副院长、教授,本刊编委
戴菲
华中科技大学建规学院景观学系系主任、教授
郑晓笛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系副系主任、副教授
演讲嘉宾
贾建中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秘书长,本刊编委
▌疫情期间公园绿地管理对策研究
从本次疫情的起因和过程出发,分析调查了40个典型城市在本次疫情期间采取的安全管理措施,发现城市园林绿地在疫情期间的运行管理上表现出准备不足、仓促上阵、被动应对、措施单一的问题,指出园林绿地作为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在城市安全防护中的重要地位。城市绿色生态空间网络体系成为保障城市生态安全的基础,是阻隔病毒扩散和传播的绿色安全屏障。针对突发新冠肺炎疫情,根据国家和各地疫情防控的统一安排,结合城市公园绿地功能特点,提出公园绿地运行管理策略和对策措施,以提升公园绿地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运行管理水平。科学构建城市公园体系,均匀布局园林绿地有助于缩短城市人口流动距离,降低病毒传播几率,从而有效保障人民群众健康。
万敏
华中科技大学建规学院景观学系风景园林学科带头人、教授,本刊编委
▌住区战“疫”性空间与景观研究
探讨了疫情中心——武汉市的住区空间对于疫情传播的影响。首先按时间脉络梳理了武汉市各大住区应对新冠病毒所采取的管理措施。其次对武汉各区住区空间的疫情传播情况数据进行采集,选取武汉三区(洪山区、青山区、江汉区)top10感染小区的数据样本,并分别对各区top1和top10的住区空间感染风险作出比较。通过对比分析,总结出不同住区空间的疫情感染风险规律,即住区空间感染风险:多层高密>高层低密,老旧住区风险高,高容积率低建筑密度空间风险小。
李树华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系教授,本刊编委
▌基于公共健康的城市绿色空间探索
以人类进化的理论假说做引,关注新冠疫情后人民群众,尤其是死亡家属、痊愈患者的心理状态。站在时间的角度,从远古时代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到工业革命引起的城市公园运动,再到田园城市、雅典宪章等规划理论中的健康理念,最后到纽约中央公园、大伦敦规划的城市健康理念实践,梳理了公共健康视角下城市绿色空间的发展历史。通过分析我国城市化、人口老龄化、国民健康、城市生态等问题,总结出2000—2020年我国城市绿色空间的新挑战。结合“绿色城市”和“健康城市”的理论,提出了“绿康城市”观点,解释了“绿康城市”所具有的以人为本、生态环境良好、低能耗无污染、可持续发展、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环境特点,并分别从全球尺度、区域尺度、城市尺度、街区尺度、花园尺度、建筑尺度,多方位详细阐释了绿康城市的构建模式。
孟勇
武汉园林绿化建设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
▌武汉火神山医院环境规划设计及思考
以实际项目“火神山医院”为切入点,详细介绍项目过程中风景园林行业作出的实际贡献。走进现实,历史上因为无序采煤、弃土填埋、市政建设等原因,使场地内出现了采空区、山体破损、植被破损、水质恶化等地质隐患和生态环境问题,为医院建设提出挑战。应对问题,针对水环境问题,选择合适的绿化方案,并根据使用人群需求,合理安排绿地。从骆马湖、石臼湖、戴家湖等成功案例汲取灵感,完成“火神山医院”方案,并思考城市、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吴雪飞
华中农业大学风景园林系系主任、副教授
▌基于安全健康单元的绿色基础设施配置:后疫情时代城市绿地规划的思考
以“人居环境单元”为背景,进一步引申在其基础上叠加“安全健康条件单元”和“健康社区单元”的理念,提出并阐述“安全健康单元”的概念,分别从“平时”和“战时”的角度,探讨了“安全健康单元”针对日常健康和应对突发灾害的意义。站在后疫情时代的背景下,探讨了GI(绿色基础设施)对于维护城市韧性的价值体现:GI与土地混合利用和公共基础设施的集约建设相连动,为韧性城市塑造稳定性;利用GI为韧性城市塑造冗余性;利用GI保证健康食物系统安全。基于“安全健康单元”理念,对GI配置提出新要求:形成助力安全健康单元的交通系统;聚焦于安全健康单元内的多样化绿色基础设施;以灵活的GI时空布局提高健康城市韧性;GI与土地混合利用、与公共基础设施集约建设联动。
李金路
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本刊副主编
▌从风景园林反思中国21世纪第二场瘟疫
通过分析古老的中国所经历的无数次天灾人祸,证明中华民族的传统智慧对宇宙的认知趋近于客观真理。我们应该通过这次抗疫来治疗城市的未病,通过构建中国人民的园居生活方式来治疗未来病,通过中国独特的传统园林文化来提升人民素质和环境质量。自然生态系统、野生动植物和城乡人居环境,必须“分区有序合理,功能相互支撑,居城市而享山林之乐”。
赵纪军
华中科技大学建规学院景观学系副系主任、教授
▌抱疾就闲:中国古代文人基于自然养生的居游体验
从《春泉洗药图》出发,提出园林对于养生的积极意义。通过阐述趋避隔离之法在宋代安济坊的建设中得到重视及清代皇家园林避痘所与园林环境的结合,从自然之道和古代的环境卫生理念中道出环境对于身心的直接影响。分析谢灵运(“山居”)、苏东坡(“丘居”)、王阳明(“岩栖”)、高濂(“城傍”)四位文人生命历程的片段,发现他们的生活方式与择居模式相对应——遐栖幽遁于自然,疗愈身心病态的生命过程成为可供探讨的模本。
从这四位文人的生命历程回顾,能看到现代风景园林顺应自然、师法自然的方式可以依循传统自然哲学找到更多相处之道,同时也应守住应有的注重自然的表达,以人工之自然激发更多的生命想象力及生命活力。从游览的角度来看,贞观厥美、创造内心世界之自然、于自然中正视本心等都是无意识的行为方式,但从古代文人渐进领悟自然之道的生命历程来看,培养个人的自然观念能为生命的延续贡献巨大的力量。
吴昌广
华中农业大学风景园林系副系主任、副教授
▌回归与重构:当代风景园林提升公共健康的几点思考
金年会
通过梳理相关知识链发现,公共卫生事件推动了现代风景园林的兴起,人类对于健康的追求贯穿于现代风景园林实践演进的全过程。
从转型重构中探讨当代风景园林公共健康。问题重构:人居环境建设的图底关系正在发生根本性反转,如何实现让城市再现绿水青山的时代命题?如何实现增量时代的被动护绿向存量时代的主动建绿转型?理论重构:建立绿色空间规划与设计对健康影响的评估机制,促进健康体力活动,减少健康风险暴露,把握学科交叉边界,聚焦真问题、开展真研究,研究结论应落脚于空间的布局、提升、优化。方法重构:形态背后必须要有科学支撑。未来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要重在依据与效益考量,利用前沿技术构建科学决策支撑系统。教育重构:趋势和问题双重倒逼的专业教育逻辑正在从通用型的静态培养模式向专用型的动态人才培养模式转变。
傅凡
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本刊编委
▌新冠肺炎疫情下对风景园林建设的反思和构想
通过新冠疫情发生的缘由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要对自然心存敬畏,推进以自然保护为主要目的的国家公园体制。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应该是与自然相互保持相对的距离和接触程度。说明城市发展模式对公共健康的影响,发现社区与街区模式对于疫情控制作用重大。
钟乐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系博士后
▌风景园林与公共健康的历史渊源:基于应对传染病的视角
通过分析流行病和传染病理论,发现风景园林与公共健康的联系愈加紧密。以英国的“从城市公园到田园城市”和美国的“从中央公园到城市美化运动”证明风景园林建设对公共健康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瘴气形成与致病微生物滋生所需的环境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存在耦合,应对瘴气的风景园林建设强有力地提升了公共健康,使得人们深刻认识到城市的绿色空间与公共健康的紧密联系。瘴气理论不仅极大地提高了风景园林师在城市人居环境建设中的话语权,更是极大地促成了现代风景园林的崛起。
郑晓笛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系副系主任、副教授
▌疫情防控视角下的风景园林学在线教育
围绕教育部工作部署、做好在线教学国际平台及课程资源建设、教育部高等学校建筑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风景园林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工作举措、教育部文件全面传达等几个方面分析风景园林专业线上教学情况。依托教指委前期架构的“片区召集人-片区秘书-院校联络人”联络网,推动在线教学信息共享、开展在线教学方案调研及推荐在线课程资源。
《高等学校风景园林专业在线教育教学研究报告》介绍了阶段性概况、各类型课程在线教学情况、在线教学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清华大学风景园林专业在线教学情况等。

张斌
华中农业大学园林学院副院长、教授,本刊编委
▌化危为机,育人新象——来自风景园林教学一线的报告
停课不停学,疫情之下开启了教学新篇,学生们可以在书中获取力量,并在线上进行一系列的活动,通过多种形式组织学习。风景园林专业的学习还可以更多地放到自然当中。
郭湧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系助理教授
▌喻家狮山共水木清华——清华风景园林专业工程技术板块课程和与华科华农共享回顾
通过对课程的学习以及反馈,学生可共享多元的资源,线下可提前掌握课前分享给他们的竖向解题视频,方便对场地有更深的理解。竖向设计课内容包括文化、理法、案例和例题,从传统文化视角出发,形成跨文化专业视野,通过案例让大家掌握风景园林专业内涵,学习竖向设计技术能力。从风景园林工程课内容及反馈、信息技术工程应用、风景园林工程管理以及教学组织与交流等几个方面,探讨工程技术类课程的衔接互动、授课内容和方式的改革与实践实习内容的加强。
王通
华中科技大学建规学院景观学系副系主任
▌防疫视角下的风景园林网络教学思考
通过网络教学问卷调查报告,从线上和线下教学的视角分析出线下教学的不可缺失性,线上教学的多元互补性。与传统设计教学相比,数字化设计可以及时记录课上的内容。从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差异视角出发,基础理论教学可复制并拆分,设计实践教学重“教学在地性”,学生视角下的教学空间塑造与课程组织方式具有多元性。
杜雁
华中农业大学风景园林系副系主任、副教授
▌在线共享清华大学《竖向设计》课程回顾与总结
选课人数多和授课团队完整,作业完成情况较好,教学反馈中同学们认为老师讲得仔细,学习了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精深智慧,线上教学实现跨时空和时区的资源共享,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交流讨论:“抗疫中的风景园林人”
主持人
邵继中
华中农业大学风景园林系教授
交流嘉宾
管凯雄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系副教授
万谦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系副教授
徐燊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系教授
让余敏
武汉市园林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
季冬兰
武汉市园林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
嘉宾们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和实际感受,分别发表了疫情期间公共卫生视角下,对于风景园林专业的独到见解。
闭幕
论坛最后,贾建中秘书长对本次“风景园林与公共卫生安全”主题论坛进行总结,本次论坛邀请海内外人士共同探讨风景园林如何更好地抵御风险、服务于人类的共同福祉——创造持续美好生活。各嘉宾结合高校教学与企业项目,从理论到实践、从历史到未来,多方位、多层次、多视角地思考了新冠疫情背景下,风景园林学科在公共卫生方面的贡献与对策,提出未来设想。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风景园林定将改变世界,为人类健康作出杰出贡献!

文 / 王通
图 / 嘉宾提供
论坛回顾视频近期将陆续推送!
//////END//////
《中国园林》新媒体部
编辑 排版 | 李旻
审校 | 金荷仙
点击在看
分享此文吧↓↓